這篇是今周刊寫的政府應該打房的文章
簡單來說台灣房屋持有成本太低  讓炒房子的財團/建商/人民過太爽
相較之下  美國的制度是不可能讓這種台灣人去當包租公的
再來..陸資早就透過其他管道進入台灣房市了
可是現在的政府完全沒有誠意來好好控管這一個問題
打房也只是隨便喊喊&敷衍
(KMT這狗黨因為馬提出的炒房政策 不知獲利多少阿)

小的會轉這種文  想當然不是幹炒房這塊的~
只是房價攀升 勢必會造成物價上漲 (小的很不爽一直漲 最近感覺都漲了一兩波)
在人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
這個狀況真的是一點都不樂觀

--------------------------------------------------------

撰文 / 楊卓翰、梁任瑋
出處 / 今周刊 902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2743-106936?page=1

根據《今周刊》獨家調查,
台灣高房價,
已成為七成年輕人最憂心的問題,
而房價痛苦指數,
更居亞洲第四,
隨著逐漸開放的台灣經貿環境,
高房價是否會搭上「香港模式」的列車,
一路狂飆?

「他們,早就來買台灣了!」

台灣房價那麼高,
到底是誰在買?

今天,
我們有了答案。

國內某知名代書從一年多前,
就替「他們」在台買樓。

有計畫、有規模,
第一期資金規模就砸了新台幣十億元。

誰有這等能耐?

答案就是陸資

這名不願具名的代書,
一年前就開始替大陸電子業老闆在台買樓。

「當時聽到陸資一口氣要拿十億元買辦公室,
的確有點嚇到。」

這位代書坦言,
因為台北市整棟出售商辦不多,
所以這位陸資只好先在大安區、信義區買下單層辦公室,
現在已經有三間商辦。

陸資買台灣地產,
不是有《五四三條款》嗎?

(編按:貸款限五成、停留不過四個月、三年不得轉售,並須審核)

為了交易方便,
這家陸資是以英屬維京群島註冊的境外公司在台分公司名義直接購買、登記。

不受限制,
政府全被蒙在鼓裡。

雖然根據內政部地政司統計,
十一年來開放陸資來台購屋,
累計僅一百三十六件,
總金額約十七億元,
陸資申請的數量與金額相當稀少。

但是,
這只是我們看得到的統計數據。

由於陸資來台買房限制重重,
面上交易稀少,
面下,
陸資早已悄悄侵台,
在政府看不到、管不到的地方大買特買。

他們逼退的,
正是台灣的年輕人。

根據《今周刊》調查,
有七成台灣年輕人憂慮高房價問題。

台灣的痛苦指數
(中位數房價每月貸款支出除以中位數家庭月所得,
也就是城市貸款負擔率)
是六四%,
不但是亞洲第四高,
也遠高於香港、東京等國際大城市。

這個島的年輕人要靠自己的力量住在這裡,
早就是負擔不起的奢侈。

而在這個島,
就算是人人稱羨的公務員,
也不見得買得起房。

一名任職中央部會的公務員,
現在月薪約八萬五千元,
生涯總收入約兩千多萬元(見後附表),
待遇較一般老百姓,
已經算高。

但是年近天命之年的他,
就算要買屋,
還是得當靠爸族。

台北市區中正區一棟十六年的中古屋,
四十一坪總價四千一百萬元。

頭髮已經蒼白,
這位公務員還是得靠父母資助,
才能買下蝸居的殼。

公務員已如此悲涼,
領22K、沒有父母支援的年輕人,
又能怎麼辦?

他們只能眼睜睜地,
看著自己的島被奪走。

這還不是最糟的。

隨著 ECFA(兩岸經濟協議)開放、未來服貿開放陸企投資、引入高階白領來台,
荒謬的台灣高房價,
可能更加惡化。

這正是民眾最害怕的副作用之一,
我們又怎能怪學生走上街頭?

「如果照香港經驗,
未來 ECFA、服貿一步步開放下,
陸資對台灣的房地產需求肯定會增加。」

港商中原地產台北董事總經理周永輝打包票。

中原地產是香港最大的地產仲介之一,
一一年來台設點,
被市場稱為來台「卡位等開放」,
當陸資來台買房的引路人。

周永輝經歷過香港房市的低潮,
從九七年高點到○三年低點深跌了七六%。

但是,
○三年香港簽署 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往後的七、八年,
可說是房地產的無限春天。」

周永輝說。

雖然香港平均薪資在○三年到一三年成長了五○%,
但房價中位數則成長了二倍以上。

不過陸資來台買房,
很少人會傻傻地透過官方管道申請、等待半年的核准時間。

因為,
面下有四大暗道,
已讓陸資行遍台灣。

陸資四招「葉底藏花」 早就是你鄰居

第一招「借花獻佛」:

台商借名登記,
台商以大陸不動產、企業股份質押,
幫大陸的合夥人買房,
或陸客以台灣親友名義買房,
此為最常見的一種管道。

第二招「借道外資」:

借第三國企業名義,
例如登記在英屬維京群島投資公司來台置產。

第三招「雙重國籍」:

大陸人擁有台、陸以外的雙重國籍,
利用第三國護照來台置產,
包括「宏盛帝寶」、「信義富邦」與「元大悅」皆有其身影。

第四招「娶某買房」:

大陸人娶台灣老婆,
將房產登記在老婆名下,
例如與大陸餐飲集團俏江南總裁汪小菲結婚的藝人大 S 徐熙媛,
○九年就已買下松德路的「國美國家藝術館」。

由於這四個主要的私下管道,
都是以合法、合規定,
既難查證背後是陸資還是外資,
故無法在統計資料上顯現。

因此,
房地產業者指出,
陸資來台買房的數量,
絕對不止政府公布的一百多件而已。

此外,
大陸建商在台投資的「萬通台北 2011」,
開賣以來帶入大量陸客來台購屋。

萬通國際開發總經理周東權直言:
「我們的客戶不只是台灣人。
已售出的八成五房屋裡,
就有四○%是中國人購買。」

「在《服貿協議》生效之後,
相信陸資會前仆後繼而來,
加速房地產M型化。」

若政府無法有效管制,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甚至預測,
一坪三百萬元的房價,
很快就會來。

反制一:提高持有稅 擊沉國內投資客

不幸的是,
政府過去的打房措施,
包括央行的貸放限制、國有地停標、奢侈稅等,
對房價的打擊有限,
都是因為沒有直指炒房核心。

「首先要做的,
就是調整台灣的房地產持有成本。」

莊孟翰說。

在台灣,
一戶帝寶每年房屋稅和地價稅合計只要繳不到十六萬元,
比帝寶最小坪數要付的三十一萬元管理費還低。

也讓台灣出現許多包租公,
光收租金就可以抵房貸,
炒房零成本。

但同樣的炒房策略,
在持有稅制健全的國家就行不通。

一名移民美國加州的吳先生,
最近想複製台灣的包租公模式,
買第二棟屋來出租,
但加州當地的高房屋稅,
卻差點讓他血本無歸。

「因加州每年要繳的房屋稅實在太高了。」

吳先生分析:

「一棟五十萬美元的房子,
每年房屋稅加上特別附加稅
(Mello-Roos,物業稅的一種),
要繳一.七%的房屋稅。」

是由真正的市價來課稅,
且每年都會請第三方機構估價,
和台灣脫離現實的房屋評定現值與公告地價截然不同。

反制二:提高印花稅 不讓外國人炒房

加州高持有稅下,
攤算下來加上房貸,
完全無法用租金打平,
最後吳先生只得打消買一房自住、一房出租的念頭。

「相較起來,
台灣真的很好操作。」

吳先生還說,
最近他的香港朋友頻頻詢問台北的房屋稅制,
「因為他也聽說,台北的稅很低,適合養房。」

近年來,
越來越多人對台灣房產有興趣,
包括前文提到的中原地產,
因香港有近二○%房產由外資交易,
為抑制失控的房價,
提出了趕跑外資的方式,
也就是提高「印花稅」。

這個印花稅,
特別針對買香港住宅的非本地人,
除了一般印花稅,
還要額外繳交交易價格的一五%的重稅。

就連本地人,
花稅也在一三年,
從四.二五%提高到八.五%,
稅足足重了一倍。

如此重稅,
讓香港從○三年一路飆升的房價在去年慢了下來,
顯見重稅已在現階段抑制成交量與房價。

反制三:陸資人頭戶若不杜絕 後患無窮

反觀台灣,
買屋的契稅和印花稅加起來只有六%。

而且台灣房屋高資產中心執行長邱太指出,
這還是以房屋現值課稅,
買屋成本更低。

外國人來台買房,
繳的稅也一視同仁。

隨著星港都用印花稅打擊國外投資人,
以台灣目前的稅制開放,
無非鼓勵國外投資客把星港資金移到交易成本低的台灣。

但就算對外國人課以重稅,
遇「葉底藏花」的陸資,
政府若不能掌握誰是假外資、誰是真陸客,
恐怕一毛稅也課不到。

面對將開放的兩岸服務、貨品、貿易及投資,
內政部金管會是否有能力和資源追蹤帳戶資金來源,
如何管制陸資用台灣自然人名義買下的房子?

不只是一般住宅可能染紅,
若陸資「無限量」採購商辦,
恐怕更進一步扼殺年輕人的創業機會。

其實,
早在去年十月,
《今周刊》就做過民調,
有七成八民眾支持對外國人買房課重稅,
未來若開放大陸人來台工作,
住宅需求將只增不減,
只能期待政府拿出最後的魄力和執行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roh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